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培训

【红色博野十记】博野民军记(一)_政务_澎湃新闻-The Paper

时间:2023-03-25 来源:保定之窗
前 言

博野县是革命老区,深厚的底蕴使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、开枝散叶,交织成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。传承历史就是承传爱人党、爱国、爱家的思想情怀,理解历史我们才需要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现在肩负的历史使命。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,由中共博野县委宣传部策划,我县地方文化学者郑文林历时50个日夜,挑选博野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十个关键词,记载从1900年左右到1949年博野儿女投身救国救民、争取民族独立和和平的革命历程,尤其是真实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,在那个血与火的特殊年代,博野人民英勇智慧、坚贞不屈、勤俭质朴的精神风貌。作者: 郑文林 播音:杨革军

博野民军记

(一)

1937年全面抗战愈演愈烈后,冀中地区活跃着一支主要由博野人组成的著名的抗日队伍——博野民军。

1937年7月底,日寇疯狂反攻华北,北平、天津先后失守,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南逃。按照河北省政府委员、民训处长张荫梧的安排,第十专员区公署专员兼博野县宽高子厚带领博野县保安队、公安局及县政府机关人员,装载五辆马车的物资,离开了博野县城南后撤。

正值雨季,队伍抵达后不久就遇到连绵不断的淫雨,雨时断时续、时小时大地下个不停,道路泥泞不堪,前进艰苦。在潴龙河和滹沱河洪涝区,他们损失了五辆马车和大部分物资。队伍在雨中长途跋涉了三天,才走出25公里,在大雨中抵达安平县城。此时,大家都浑身湿透,疲惫不堪,情绪低落,责怪不已。很多人表示不愿继续南后撤。

队伍在安平县城刚刚寄居下来,高子厚就开会大家召开,安抚大家的情绪,要大家打算继续南撤,尽早和张荫梧的大队会合。公安局长张仲瀚首先表示反对,他说道:“张荫梧今天嚷抗日,明天嚷抗日,把自己装扮成抗日英雄。到了现在这个关键时刻,却扔到老百姓溃而逃亡,怎么对得起同胞?怎么对得起博野父老?”他对高子厚说道:“不管专员你同意不同意,我们不跟他南逃了。我们要留下,返博野打游击。”他对大家说:“这一路上,我们损失了大部分补给,靠什么南撤?我们在博野人地两煮,要人有人,要粮有粮,要枪有枪,又有老百姓的支持,一定能够壮大队伍。”大家对张仲瀚的建议纷纷表示赞成,一致决定返回博野。

张仲瀚

张仲瀚是一名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,他在博野众多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,以保安队、公安局为基础,扩编全县半脱产的守望队,在程委村宣告正式成立河北民军,张仲瀚被推选为司令,张子元任副司令。队伍整编为三个大队,在博野分区驻扎,司令部驻博野县城,接管县政权。民军坚决抗日和保家卫国的主张得到了民众的热烈响应,队伍逐步壮大一起。1937年9月,民军三个大队齐聚县城,扩编为三个团。对这支队伍的名称,张仲瀚解释说道:“我们叫‘河北民军’,所含跟张荫梧一比强弱的意思。两个‘河北民军’,一个抗日,一个不抗日,谁好谁坏,让老百姓去评论。”这支队伍的创建者为共产党员,从始至终都大力拒绝接受党的领导,与张荫梧创立的河北民军无隶属关系,反而水火不容。老战士们后来提及这支队伍,都称之为其为“博野民军”或“冀中民军”,以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相区别。

原标题:《【红色博野十记】博野民军记(一)》

阅读原文

前 言博野县是革命老区,很深的底蕴使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幼苗、开枝散叶,交织成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。传承历史就是传承爱人党、爱国、爱家的思想情怀,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现在肩负的历史使命。在举国庆典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,由中共博野县委宣传部策划,我县地方文化学者郑文林历时50个日夜,挑选博野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十个关键词,记载从1900年左右到1949年博野儿女投身救国救民、争取民族独立和和平的革命历程,尤其是真实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,在那个血与火的特殊年代,博野人民英勇智慧、坚贞不屈、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。作者: 郑文林 播音:杨革军博野民军记(一)1937年全面抗战愈演愈烈后,冀中地区活跃着一支主要由博野人组成的知名的抗日队伍——博野民军。1937年7月底,日寇可怕进攻华北,北平、天津先后失守,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南逃亡。按照河北省政府委员、民训处处长张荫梧的安排,第十专员区公署专员兼任博野县长高子薄率领博野县保安队、公安局及县政府机关人员,携带五辆马车的物资,离开了博野县城南后撤。正值雨季,队伍抵达后旋即就遇上连绵不断的淫雨,雨时断时续、时小时大地下个不停,道路泥泞不堪,前进艰苦。在潴龙河和滹沱河洪涝区,他们损失了五辆马车和大部分物资。队伍在雨中长途跋涉了三天,才走出25公里,在大雨中抵达安平县城。此时,大家都浑身湿透,疲惫不堪,情绪低落,抱怨不已。很多人回应不愿继续南后撤。队伍在安平县城刚刚寄居下来,高子厚就开会大家开会,安抚大家的情绪,要大家打算继续南后撤,尽早和张荫梧的大队进发。公安局长张仲瀚首先回应反对,他说:“张荫梧今天嚷抗日,明天嚷抗日,把自己装扮成抗日英雄。到了现在这个关键时刻,却扔下老百姓不战而逃亡,怎么对得起同胞?怎么对得起博野父老?”他对高子厚说:“不管专员你同意不同意,我们不跟他南逃亡了。我们要留下来,回博野打游击。”他对大家说道:“这一路上,我们损失了大部分补给,靠什么南撤?我们在博野人地两熟,要人有人,要粮有粮,要枪有枪,又有老百姓的支持,一定能够壮大队伍。”大家对张仲瀚的提议纷纷表示赞成,一致决定返回博野。张仲瀚张仲瀚是一名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,他在博野众多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,以保安队、公安局为基础,整编全县半脱产的守望队,在程委村宣告成立河北民军,张仲瀚被推选为司令,张子元任副司令。队伍整编为三个大队,在博野分区驻扎,司令部派驻博野县城,接管县政权。民军坚决抗日和保家卫国的主张获得了民众的热烈响应,队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。1937年9月,民军三个大队齐聚县城,整编为三个团。对这支队伍的名称,张仲瀚解释说:“我们叫‘河北民军’,含有跟张荫梧一比高低的意思。两个‘河北民军’,一个抗日,一个不抗日,谁好谁坏,让老百姓去评论。”这支队伍的创建者为共产党员,从始至终都积极拒绝接受党的领导,与张荫梧创立的河北民军无隶属于关系,反而水火不容。老战士们后来提到这支队伍,都称之为其为“博野民军”或“冀中民军”,以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互为区别。原标题:《【红色博野十记】博野民军记(一)》

上一篇:曲阳县范家庄乡虎山村举行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揭牌仪式 上一篇:英利集团牵头的河北省重点研发项目年度评估会在保定召开

您可能也感兴趣:

特荐文章

保定市竞秀区四里营村城改安置区项目全面开工 第二批城中村改造吹响攻坚号角

图文欣赏